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誰的教育;如何自由?

  1. 現代社會因要維護平等價值,在共體生活運作中忽視人原先的差異性;使得要拉近人生活內容實質平等,促成以平等價值凌駕在其餘價值之上的狀況;即便是關係到人性格與品味的養成,也以維持一般性的可能性為基點。然而,若追溯古代生活模式則是以人為多元、差異的事實依據,進行整體生活的構思;如此,能參與整體生活的人是有閒暇、財產,無需擔憂基本生活需求。這類的人有其自由,自由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但這更好的生活是無法脫離整體,或者是說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態下發生。所以,擁有自由的機會進而追求更好的生活至少說明了整體社會運作樣式:自由是在人與他者的互動之間產生;相較自由人而言,有另一部份的人是要為生活尋求基本需求─不平等的事實。然而現代社會當中已經無人需要再為基本生活需求煩惱;不再存有人的差異性;不再有人與人互動所產生的關係?那麼如何可對於人的共體生活以平等字詞抹平生活當中存在的多元與差異。施特勞斯認為,這只是促成一種普遍的單調、毫無生氣〈universal drabness〉的狀態。
  2. 要面對這以追求內容價值而忽視實質形式的生活,其中存在的問題是難有準則;除了偉大哲人們的見解不同,即使尋求到習俗的源點,也可能在闡述的當下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再者,此生活運作是整體共同所完成,非只是單一針對統治者,或是欲求從統治者作起就能影響眾人;也非可能讓眾人同時對生活內容價值產生轉化;為此,能在統治者與眾人之間尋求中介的可能,存在於偉大的書籍。藉由偉大的書籍進行哲學化思考,思考的過程促成書與讀者之間的交談,也使得讀者存在本身與自我的對話空間,進而尋找對於人與共體生活更好的實質可能形式。
  3. 教育的目的非是讓人朝向非善或是較差的狀態發展;若教育是為求讓人尋求更好、善的生活,那麼沒有人是沒有資格擁有或是被剝奪此途徑。但此途徑並非是專業、一致所促成的;在多樣性的共體生活中,人有其自由尋求對於其當下生活、增進當下生活更好的智識。生活是動態的,所以智識也是動態的。是故,若回到當下的生活中,在個人經驗上有那些生活價值、精神,是上個世代傳承與我們;並且是我們也想傳承給下個世代?那麼在共體生活中呢?如果此兩項價值產生衝突要如何面對?


關鍵字:差異性、自由、共體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